南宫28

薪火相传隆平志,青春践履绘振兴——南宫28-南宫28平台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重庆大足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9 11:01:35     作者:许莹竹    浏览次数: 次

稻绘长虹,梦启农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南宫28-南宫28平台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6月30日至7月4日走进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袁隆平院士工作的第一站,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探寻水稻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现状,追寻学长奋斗足迹,传承袁隆平科学家精神,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稻绘五彩乡兴路,志承隆平禾下梦

长虹村是袁隆平院士工作的首站,他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时,深入大足区投身土改工作,与村民朝夕相处三个多月。这片土地不仅是他人生事业的起点,更承载着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初心与期盼。在袁隆平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打造“重庆隆平五彩田园景区”,发展“稻+”产业,构建起集高科农业、休闲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旅文商融合生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第一站便来到了长虹村的五彩稻田,在稻浪翻涌的画卷中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于交错纵横的田埂间领悟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从精准插秧的现代农业技术,到农旅融合的产业创新,每一步都凝结着科技与智慧。”在稻田边,水稻栽培育种专家张长伟教授结合专业知识,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彩色水稻选育、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要点。从‘禾下乘凉’精神的代代传承,到GPS精准插秧的科技力量,从300亩水稻试验基地的科研攻关,到4200亩稻虾种养基地的‘稻+’产业升级,长虹村用行动将袁隆平精神融入现代农业科技之中。实践团成员们切身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


聚焦稻业发展难题,共探乡村振兴路径

6月30日下午南宫28-南宫28平台 助力拾万镇乡村振兴座谈会在长虹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召开实践团师生与拾万镇副镇长及十余名种植大户代表齐聚一堂,深入剖析产业难题,共商产业发展良策,为乡村振兴注入“稻”路动能。座谈会上,王地生副镇长以长虹村与袁隆平先生的深厚渊源为切入点为大家介绍了长虹村水稻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也指出了长虹村目前面临的“稻+虾”模式瓶颈、五彩稻田部分品种显色不理想、稻米品质有待提升等挑战。张长伟教授发挥专业优势围绕五彩水稻显色、大面积单产提升等问题展开技术指导,提供了改进排水技术、优化水稻品种等思路,并推荐引进学院研发的金黄色水稻品种,以解决五彩稻显色问题,提高观赏性,助力农业增效。实践团同学们也讲述了他们传承袁隆平精神的生动实践。他们以袁隆平学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为指引,利用寒暑假走进村的田间地头,开展水稻种植技术调研、土壤检测分析等实践活动;在实验室里,反复钻研水稻育种、栽培等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延续袁隆平学长的科研精神。

躬耕稻田践初心,政策宣讲绘乡兴

7月1日早上7时许,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田埂上实践团成员们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实践中,与当地村民并肩站在水田间对五彩稻田的晚稻品种进行拔苗移栽工作。他们卷起裤管,赤脚踩入泥水中,一边娴熟地拔除秧苗,一边开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宣讲。同学们以边劳动边聊天的方式将中央政策的核心精神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乡土话”,讲给乡亲们听,既不耽误他们生产劳动的时间,又更贴近百姓。这种创新的理论宣讲的方式,让乡村振兴真正落到每个农民的心里,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圆大足而努力奋斗

听着讲解的周大娘手中拔苗的工作没有停下,眉间却渐渐舒展,“政策好,我们老百姓就踏实,种粮更有劲头了!

接地气的宣讲、娴熟的操作,不仅彰显着当代农科学子的专业素养,更是对袁隆平学长“禾下乘凉,天下温饱”初心的赓续。

稻香漫野承宏愿,教泽润苗续锦章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承载着培养人才、服务民族复兴、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使命。7月2日下午,实践团走进长虹村“和美小院”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德育课堂上,同学们由浅入深,从个人梦想引入,鼓励孩子们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梦想,再以袁隆平院士的梦想——禾下乘凉梦为例,讲述他的追梦之路,最后引出对中国梦的宣讲,将“中国梦”比喻成一棵大树,国家富强是树干;人民幸福是枝叶;每个人的梦想是土壤里的种子。

“大足的泥土埋下了袁爷爷梦想的种子,西南大学的知识浇灌着他成长的养分,而你们的每一个小梦想,都是传承的新种子。今天,我们要传承他的精神,用知识和汗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以袁隆平爷爷为榜样,从身边小事做起,珍惜粮食,努力学习,让隆平精神在家乡代代相传,让个人的小梦想在家国发展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德育课堂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稚嫩而坚定的童声里,饱含对未来的热切憧憬,汇聚成新时代乡村少年心中的家国情怀。

调研乡村人才队伍,健全发展保障体系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7月3日上午,实践团围绕“调研乡村人才队伍,健全发展保障体系”主题开展访谈活动,探寻乡村人才振兴密码。

村党委书记李云仲分享了二十载治村经验,他带领村民修筑公路,成为联通起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在实践中印证“道路通、百业兴”的发展逻辑,同时指出乡村人才需“土洋结合”,并直面人才短期流动困境;重庆交通学院航海专业毕业的王章华放弃远洋事业,返乡深耕生态农业,历经技术攻坚探索出“稻虾协同”模式,带动3000亩产业升级,王章华深有感触:“返乡创业,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能耐得住寂寞。”长虹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川扎根基层,化身“多面手”,既躬身农事技术指导,又统筹宣传与部门协调,通过搭建人才平台、挖掘产业潜力,助力长虹村成为乡村振兴标杆。三者视角交织,勾勒出乡村人才引进、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鲜活图景。

聆听村民心声,感悟乡村变化

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成效如何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标尺。7月3日下午,实践团深入农户家中,倾听村民心声,了解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成效,并向村中老人发放智能手机操作指南、宣传防诈骗知识,助力和美乡风建设。

“现在的学生娃儿真贴心!”75岁的蒋奶奶握着实践团成员的手感慨道。谈起生活变化,蒋奶奶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地辛苦,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孩子读书都难。现在政策好,土地流转出去有租金,加上养老金和子女给的钱,日子轻松多了。”她提到自己做了白内障手术,医保报销后负担轻了不少。但说起去年装壁炉被人骗走2000元的经历,老人仍心有余悸:“那些人说得天花乱坠,结果钱打了水漂。”对比今昔,蒋奶奶感慨万千:“现在种粮有科学指导,亩产从过去的四五百斤提高到八九百斤。孙女读书有补助,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好,奖状贴了满墙。”实践团的同学们耐心宣传防诈骗知识,提醒她警惕“高回报投资”“保健品推销”等骗局,捂好自己的钱袋子。临别前,同学们为老人拍照并现场打印留念,老人捧着照片笑得合不拢嘴。通过调研,同学们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获得感是乡村振兴在基层实施的最好成效,长虹村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努力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下乡期间,实践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长虹村乡村振兴。从稻田到课堂,从调研到实践,从感悟到传承,实践团始终牢记“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初心和使命,以袁隆平学长的精神为引领,扎根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在基层一线的躬身实践中汲取成长养分、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科学子,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在强农兴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初审:许莹竹

复审:刘秋艳

终审:郑莉佳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023-68251264

邮编:400715

E-mail:swung28pt.com

南宫28-南宫28平台 版权所有